8月12日, 善國講壇《滕州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——閔子騫孝道》在市圖書館二樓報告廳成功舉辦,本次講座由滕州市圖書館、滕州日報社聯(lián)合滕州市文化館共同舉辦。
本期善國講壇邀請棗莊市文聯(lián)專職作家,《抱犢》雜志執(zhí)行主編閔凡利先生講授關(guān)于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的知識以及《閔子騫孝道》的故事。
本次講座,閔凡利先生講了文化遺產(chǎn)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的概念,并指出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是民族個性、民族習(xí)慣的體現(xiàn),滕州市作為魯南地區(qū)內(nèi)擁有大量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的地區(qū),一直在非遺文化保護(hù)方面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前列。閔老師講述了滕州地區(qū)非遺文化項目,并著重講述了其中之一《閔子騫孝道》,就閔子騫的賢孝事跡進(jìn)行精彩講述,展示這一歷史文化名人的寬闊的胸懷和人格魅力。
滕州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——《閔子騫孝道》
閔子(公元前536--公元前487),名閔損,字子騫,尊稱閔子,世以字行。春秋時期魯國人。 孔子高徒,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,為七十二賢之一。閔子為人所稱道,主要是他的孝,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,孔子稱贊說:“孝哉,閔子騫!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”。元朝編撰的《二十四孝圖》中,閔子騫排在第三,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。
單衣順母
鞭打蘆花是一個古老的傳統(tǒng)民間傳說故事,屬之二十四孝之一,主要講述在春秋末期,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十歲喪母,其父再娶,但繼母李氏對他虐待,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的棉衣里裝的是棉花,給閔子騫做的棉衣里裝的是蘆花。冬天外出駕車時其父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件事,決定休了李氏。但閔子騫盡力勸說,雙膝跪地以情動父:“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單。留下高堂母,全家得團(tuán)圓……。”繼母深受感動,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。這個故事很感人,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“單衣順親”和“鞭打蘆花”。又有詩稱贊:“閔氏有賢郎,何曾怨后娘;車前留母在,三子免風(fēng)霜。”
閔子騫辭官
閔子騫成名后,被魯君派往費邑為宰。他在費邑行仁政,施德治,不出一年,費邑就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。
秋糧剛剛收獲,魯國權(quán)臣季氏的家臣陽虎便趕來催繳賦稅。
閔子騫說:“官稅剛剛收了一部分,等收齊后我親自送到國庫里去。”
陽虎擺擺手,說:“費邑是季氏的私邑,官稅直接交給季氏就行啦。”
閔子騫是個實在人,不由地問道:“我生在魯國,長在魯國,如今又為費邑宰,怎么從沒聽說過費邑是私人的邑地呢?”
陽虎不耐煩地說道:“魯定公以弟繼承兄位,也是不合理的,這都是季氏擁戴他的結(jié)果。如今國家大權(quán)掌握在季氏手中,這費邑還不是季氏家的嗎?”
閔子騫聽了,憋了一肚子氣。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費邑,原以為是替國家出力,沒想到干來干去竟是為私人賣命,于是決定辭去官職。他在辭呈中假說父親年高體弱,老病纏身,要歸家侍候老父,以盡孝道。因忠孝不能兩全,所以要辭去費邑宰的職務(wù)。
魯君聞知,連忙派人勸阻,但閔子騫主意已定,堅辭官職。不待魯君批準(zhǔn),就匆匆離任,隱居到汶水之濱,從此再也不肯出山為官啦!
孔子訓(xùn)鵝
閔子騫辭官后,日子過的十分清苦。有一天,孔子和弟子公冶長等人路過閔家莊,順便到閔子騫家看看。閔子騫見老師來了十分高興,就張羅讓妻子做飯。媳婦說:“咱家有大米,做米飯吃行不?”
閔子騫說:“老師吃米飯倒行,就是沒啥菜呀?”
媳婦說:“咱家還有兩只鵝,咱就先把那小的殺了吧!”說著,就把小鵝綁了起來。
閔子騫說:“俺師徒好幾個,這個小鵝不夠吃呀?”
“那就殺大鵝吧!”媳婦說著又把大鵝捆了起來。
孔子在堂屋里坐著,見閔家貧寒的很。忽聽屋后有兩只鵝“啊啊”亂叫,就問公冶長:“公冶長,你通鳥語,你聽聽你閔賢弟家的鵝說什么呢?”
公冶長豎起耳朵聽了聽,說:“是閔賢弟見咱師徒來了,要殺鵝給咱吃。兩只鵝打譜殺一個,大鵝給小鵝說:‘俺死以后,你要好好給東家看家,白天防著黃狼鼠,夜里小心花狐貍,沒娘的孩子要學(xué)會照應(yīng)你自己。’小鵝說:‘俺死后,你甭哭來也甭煩,俺就像一個短命的小孩子,你甭哭壞了身子,沒人侍候你。你也得好好給東家把家看,白天防著黃狼鼠,夜里小心花狐貍。’”
孔子聽了公冶長的話,就說:“你去給您閔賢弟說,一對鵝,哪個也別殺,他要殺,咱就不在他家吃飯了。”
閔子騫最聽孔子的話,趕緊把兩只鵝放開了,鵝站起來撲拉著雙翅,“鵝鵝鵝”地朝閔子騫施禮,閔子騫說:“你甭謝俺,是堂屋里的老師不叫殺你的,你去謝謝老師的不殺之恩吧!”
兩只鵝來到孔子腳下,往上點了三下頭就要走。孔子說:“二鵝回來。往后下河不準(zhǔn)你把魚蝦傷,你想活來它也想活。頭上我給你按個紅疙瘩,從今后,你們鵝族要吃青草仁義!”
鵝遵了孔子之命,從此以后,就只吃青草,不逮魚蝦了。
大風(fēng)旋起閔子騫墓
傳說閔子騫的兒子閔沃盈平時不聽話。閔子騫年邁的時候,囑咐兒子:“我死了之后,要用個石匣(即石棺材)。” 閔沃盈問他:“你學(xué)問這么高,看好穴地(墓地)了嗎?”閔子騫說:“一直往南走,抬到高山就行。”
閔子騫死后,閔沃盈想:我一輩子都沒聽老爹的話,這次可要按他說的辦。于是請人雕鑿了一個石匣,又請人抬著尋找有高山的地方。當(dāng)來到濟(jì)南柳家店時,天近黃昏,大伙又累又餓,于是把石匣放下,便在柳家店住下了。
這天夜里,狂風(fēng)大作,飛沙走石,一直刮到第二天清晨。等閔沃盈出門時發(fā)現(xiàn),放石棺的地方堆起了一個高大的土丘,土丘是昨晚刮旋風(fēng)時旋出來的。再一打聽,原來放石匣的地方就叫“高山”。閔沃盈認(rèn)為這就是父親說的穴地,于是祭拜一番后,便帶著人回去了。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,說不是就不是。